水灾受损档案抢救方法、法规标准合集
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因暴雨洪水、地震、海啸、台风等突发事件导致纸质档案被水浸泡的情况时有发生,若不及时抢救,会使档案遭到严重损害。水浸后的档案需要得到迅速而正确的抢救,目的是防止档案继续受损,力争将水浸纸质档案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应根据所具备的设备条件,合理选用适当的抢救方法。
专家建议
水灾受损档案抢救方法
1 消毒处理方法
水淹纸质档案高含水量时间较长,或在水中浸泡时间较长(超过一周),或库房积水比较复杂、情况比较恶劣,很多来不及抢救的档案开始发霉,档案表面细菌滋生,水中存在致病微生物。因此在档案打捞工作完成后,应经过清洗晾晒,并在修复之前进行消毒处理。
(1)水灾现场消毒处理,可用百里酚药剂对水淹档案现场进行喷雾。
(2)如果发现档案表面有少量霉菌,可用棉球蘸75%酒精沿一个方向擦拭,并及时更换棉球,将使用过的棉球投放进专门的废物桶里,避免档案的交叉感染造成更普遍、更严重霉变。如果发生严重的霉变,应对档案进行熏蒸消毒灭菌处理。
(3)熏蒸消毒,可以利用医院或相关部门的设施设备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取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混合气,可以有效杀灭档案所携带的致病微生物,确保参与抢救人员的身体健康。
注:包裹泥浆的档案在消毒前应先进行简单的清洗,清除外围的泥浆后稍微晾晒,再进行消毒。因为泥浆会影响熏蒸剂的穿透能力,从而影响熏蒸消毒效果。
消毒后纸质档案需要放在18℃、相对湿度为35%~45%的环境中,持续观察纸质档案6个月左右,防止长霉现象发生。
2 干燥处理方法
将抢救出来的档案按照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程度、受损程度、以及档案载体的种类,分类放置在不同的空间,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受损档案应放在具备良好密闭条件及良好通风条件的房间,以便有条件采取去湿干燥。
(1)自然晾干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干燥方法,若受灾档案数量不大,受潮程度较轻,可用此法。
操作方法:准备软毛刷、排笔、毛毡、吸水纸等材料,将档案沥去明水,放在通风条件好的房间内展平放置,采用吸水纸反复撤潮,尽量去除明水,在自然晾干过程中,每天坚持翻动2次以上。还可在档案中加入吸水纸,并及时更换,也可用电风扇增强通风去湿效果。在南方某地,由于灾后供电等条件所限,采用此法处理受淹的珍贵经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方法干燥速度很慢,若档案受灾严重,含水量过高,不适宜采用此法。对于单页档案或较薄的档案文件,最好是将其平放在干净的吸水纸上,勤换吸水纸以加快干燥速度,快干时也需加压,使之平展。
(2) 去湿机减湿干燥法
去湿机干燥法的原理是为水浸档案创造一个持续低湿的环境并适当增加环境温度,使档案中的水分迅速蒸发以达到去湿干燥目的。这种方法要求房间密闭条件好,配备大功率的去湿机或多台小型去湿机。
操作方法:在木架上,先铺上吸水纸,然后将档案展平放置,也可以根据情况,在档案内夹入吸水纸用于吸收纸张中的水分并及时更换(一次夹入吸水纸的总厚度不能超过纸质档案厚度的1/3,避免档案变形)。
然后开启去湿机除湿,当被淹档案纸张含水量降至约为14%(手感稍潮)时,将案卷按一定厚度平展叠放,于其上施加一定压力,干燥至正常含水量(6%~8%)。
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操作方便,室内温度、湿度条件可控,档案不易起皱、变形,非常适用于珍贵档案文献的抢救,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3) 远红外干燥法
将档案置于远红外干燥室内的木板或架子上,注意与远红外器保持一定距离,将干燥室温度升至60℃,一小时后逐渐降温,保持在40℃左右。干燥时,注意开启排风扇排除干燥室内档案蒸发出的水汽。档案基本干燥时(含水量约为14%),要将档案压平,再继续去湿干燥。
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批量大、效率高,只要温度控制得当,可以避免对纸张、字迹的影响。由于该技术需要控制温度,在应用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干燥过快,损伤纸张。
(4)夹纸法,在纸质档案中每页纸夹一张吸水纸。
(5)自然干燥法,打开受灾区域的门窗,驱散室内潮湿空气,并进行灭菌处理。
(6)冷冻干燥,对冻结状态的纸质档案抽真空,使冰晶通过升华变为蒸汽而被抽走。
(7)真空干燥法,将水淹纸质档案抽真空,再升高箱体温度加快干燥速度。
(8)常压低温干燥法,将控去纸张表面水分的档案放入低温(-20℃)设备内速冻后,移入冷藏柜内进行干燥。
3 去污泥处理方法
由于水从外界侵入库房,档案上往往带有泥沙、泥浆、污物等,需用软毛刷蘸以洁净的清水清洗,清洗前应将档案中的金属装订物取下。在清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有泥沙处小心清洗,避免因过多清洗导致纸张起毛、起皱;
2、对染有如油污等明显污染物的档案,需单独处理并分开放置,避免污染相邻档案;
3、清洗过程中,小心搬动档案,避免二次损害;
4、将去污处理后的档案展平放置于塑料筐内,待进一步减湿干燥处理,如遇受淹档案量大,可采取冷冻保存,然后分批减湿干燥;
5、对于单页或页数不多的档案去污可放在玻璃板(与桌面成45°)上清洗,待清洗完成后,借助于玻璃板将档案移动,可避免损伤纸张。
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许多档案库房发生档案被水浸后,立即将水浸纸质档案放在低温冷冻柜(库)进行冷冻,一方面可以防止潮湿导致微生物的孳生,另一方面水浸档案放入底部有孔的塑料筐中进行冷冻,在低温下沥水,为下一步抢救赢得时间。但是在从冷库中取出档案时,一定要考虑所提供抢救空间的容量,要分批取出,再进行缓冲或减湿干燥;不能着急过多取出存放在没有抢救条件的空间,这样容易造成纸张的生霉和二次损害。
专家建议
受损档案抢救工作流程图
《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


▲图片来源“档案应急抢救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张美芳教授授课内容
粉丝建议
水灾受损档案抢救方法
@帅果子:我在一线做档案保护工作十多年了,也为多家企业处理过档案泡水修复的问题,提供一点建议:先把档案用纸包好,再放塑料袋中包好,放到冰箱里冻上几天,一是通过冷冻把粘连的纸张撑开,二是防止档案生霉。冻结实后再拿出来化水,档案用吸水纸一张一张隔开,吸水纸常换,等档案半干后,夹上吸水纸,压上木板,再压上铅坨之类的重物,使档案压平。
@有你真好:暴雨暴露了多地档案管理没有按照《档案法》及相关档案管理制度来落实到位。首先就是档案室(库房)设在大楼的地下室,都是不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至少也得设在二楼以上才行。按照南方的梅雨季节来看,档案库房至少应该设在六楼以上,因为六楼以上返潮就要好些。此其一。其二,单位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更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时的档案怎么处置?根本就没有预案。其三,档案人员业务知识还得加强。
参考法规标准
关于受损档案抢救
收藏!《档案馆应急管理规范》全文及解读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迅速消除突发事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提高档案馆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保证档案抢救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需对档案馆应急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以满足突发情况下档案馆应急抢救与恢复工作的需要,确保档案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
以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和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提高应对各种险情的应急救援能力,达到快速有效救援,减少损失,确保档案资源安全为目的。
《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全文及解读
《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其他档案馆及档案保管机构可参照《指标体系》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围绕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档案馆中普遍存在的、多发性的风险隐患进行系统梳理,并针对风险隐患的可能危害,提供预防措施,规避风险或将风险的危害降至最低。
《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为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和解决档案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确保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有关法律、规章,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国家档案馆、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部门应急处置其辖内突发事件。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军队系统档案部门及其他档案机构可参照执行。
《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
《指南》系统介绍了档案馆可能面临的洪涝灾害、火灾、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其对档案的危害,提出了灾害袭来时的紧急应对措施,指出了受损馆舍重建、修缮、加固的不同方式,强调受损档案馆的恢复重建应纳入本地区恢复重建规划,阐述了不同载体受损档案的抢救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风险治理的要求,并对档案安全风险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法律政策执行风险,制度安全风险,资源安全风险,档案实体管理风险,档案信息管理风险,档案保密、开放与利用风险等6个方面的风险。
《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档案安全的通知》
为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杜绝档案安全事故,发此通知。本通知从切实抓好档案安全责任落实、深入开展档案安全风险排查、不断完善档案安全防护措施和建立健全档案安全长效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国家档案局令 第16号《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科学管理,确保档案完整、安全与有效利用,更好地服务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关于做好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根据国家防总通报,今年夏季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防汛形势复杂严峻,不容乐观。针对此情况,国家防总近期已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各级档案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汛期档案安全工作,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档案绝对安全。发布此紧急通知。
来源:兰台之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