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建设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工作现代化体系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字体: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求,并作出全面战略部署。档案工作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工作现代化体系,为“十五五”的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以档案资源体系现代化为支点提升“源”动力
拓展资源范畴,抓好档案归集。档案部门要树立“大档案观”,扎实筑牢档案数据资源基础,进一步增强档案资源建设深度与广度。一方面,推动横向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关联。制定适用于资源之间的统一关联数据标准,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互动。另一方面,加强纵向资源之间的融合与拓展。资源的整合、流通,应与其他形态、领域的资源有机结合,依托语义互联、知识关联等,实现多模态、多类型资源间的关联、重组,从而构筑起纵横联动格局,打造档案资源矩阵。
加强质量管控,夯实质量基础。一方面,建立档案数据资源分级分类体系。统一格式规范与标准,为实现海量异构数据资源间的共建共享、价值密度深化提供质量保障。另一方面,构筑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地带。借助云计算等构建起功能丰富、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确保资源在各环节安全可靠,进一步加强质量管控。
以档案利用体系现代化为引擎激发“创”动力
从供给侧入手实现内容层次性输出。依托新质生产力衍生的智能技术,深度挖掘档案资源,释放价值。一方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等,深入数据细粒度层面,并基于语义、逻辑之间的关系构建数据单元关联,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借助以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工具,打造利用服务综合平台,推出“档案+”品牌活动,开拓价值转化新渠道,从而综合加强供给端内容输出,深化服务的深度与内涵。
从需求侧入手实现服务多角度呈现。依托新质生产力衍生出的高科技生产要素丰富档案资源表达,深耕内容。一是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利用服务。瞄准用户需求,关注情感动向,使其嵌入开发利用流程,便于深入掌握用户动态期望,打造回应时代诉求、契合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利用服务。二是丰富沉浸式、交互式服务场景。探索应用VR或AR、元宇宙等技术,驱动数据动起来、活起来,使用户与档案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实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数字化场景体验能效,创新呈现效果。
以档案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抓手凝聚“合”动力
统筹规划布局,擘画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治理谱系。档案主管部门应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做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加强“硬治理”支撑。从“十四五”相应任务收官和科学谋划“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入手,以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以抓好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加强电子档案单套管理、增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档案工作的适应力、创新力,持续促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能级跃迁。
强化主体协同,促进档案资源有序共享流通。由于当前数据资源全方位渗透并深度融入社会各方面,应重点推动多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加强“软治理”辅助。聚焦搭建全国统一的档案数据空间、区域档案资源大脑、数据湖等自上而下立体式资源共享中心体系,既能打通“堵点”,突破并重构治理“疆域”,又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多主体复用与多场景应用,凸显增量价值,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以档案安全体系现代化为基石奠定“稳”动力
加强人才培育,树立新型劳动者的安全意识。一方面,培养具备复合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当前,新型劳动者的边界不断拓展,不仅包括知识创造者,还有人工智能等形态。因此,应在新发展理念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聚焦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领域,持续拓展知识边界,强化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形成广覆盖的档案人才数据素养提升“网”。档案主管部门应依照新质生产力与档案安全能力两方面设置数据素养提升指南,囊括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应具备的意识、责任等,细化数据素养指南,培育并增强各主体的数据素养。
谨防技术黑洞,把控新型劳动资料的应用边界。随着技术应用逐渐深入,技术僭越带来的“负能”现象日益凸显,如信息茧房、信息泄露、信息伦理等。档案部门应高度重视,尽量规避技术应用风险,实现技术“祛魅化”,打造积极探索、大胆试验、谨慎使用、持续完善的技术生态,确保技术发展与使用服务于人类福祉与社会进步。
(智勇 赵欣淼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7日 总第4272期 第四版
来源:中国档案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