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中共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领导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那么,当时是什么原因让中共中央选择了西柏坡,并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为了战略转移。1947年3月,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25万重兵向延安进犯。而当时我军守卫延安的不到3万人,敌强我弱,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3月18日晚,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947年3月下旬,朱德、刘少奇率中央工委离开陕北,到达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朱德、刘少奇在听取聂荣臻的汇报之后,谈到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驻地的选址问题,他们根据在陕北与毛主席分手时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听说那里有个西柏坡,是个好地方。”经聂荣臻介绍,决定派人到平山县查看选址。
1947年4月29日,朱德派他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由聂荣臻的一位副官陪同,从阜平骑马来到平山,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驻地选址。潘开文三人骑马首先来到平山县城,然后沿滹沱河南岸往西,从洪子店过河再由北岸往东,查看了滹沱河两岸每个村庄的位置、环境、交通等,三人一致看中了西柏坡村。
回到城南庄后,他们将查看的情况绘制成地图,并列出了选定西柏坡的理由。
第一,党群基础好。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聂荣臻就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2000余人开赴晋东北,开辟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时,晋察冀领导机关驻扎较多的县就是平山县、阜平县和张家口。此外,平山县建党非常早,1931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1937年“七七事变”,平山县党员人数已达700人,是河北省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县。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平山县的党员人数已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
第二,地理位置好。西柏坡位于滹沱河北岸、平山县中部,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西去径入太行山腹地,东下沿河大道直达大平原。虽然当时村子里很多房屋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烧毁,但是青石基础还在,便于建设。村后是不太显眼的柏坡岭,岭后群山叠翠,又便于保密。平山县城距华北交通枢纽石家庄仅4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
第三,物产丰富。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中部正处滹沱河岸边,河水淤积厚土于河谷,形成了肥沃的产粮带,河两岸稻麦两熟。文天祥曾有诗曰:“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1938年8月,聂荣臻第一次来到平山,当他看到滹沱河沿岸一块块河谷平原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时,就曾赞赏道:“真是晋察冀的‘乌克兰’!”
1947年5月3号,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刘校长、朱校董。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主要办好三项工作:一是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二是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三是组建华北财经办事处。
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也就意味着党中央、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这样,如果从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开始算起,党中央在西柏坡一共呆了692天,如果从毛主席到达西柏坡开始算起,党中央在西柏坡一共呆了301天。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