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育红学校
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让4204个孩子成为孤儿。为了照顾好这些孤儿,在震后的第27天,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在石家庄创办育红学校,专门收养抚育这些孤儿。时任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的董玉国同志负责学校筹建,校址最终选定在长征街上的工人政治学校。在省委、市委的领导下,全市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支持学校建设,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从170多个单位调来的262名教职员工迅速到位。与此同时,育红学校所需的教室宿舍桌椅床铺等很快准备就绪。建筑工人日夜施工整修了校舍,商业部门准备了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仅用十五天时间,就建起了这所学校。
1976年9月8日,第一批148名孤儿乘火车来到石家庄,省、市领导、学校的教职员工和石家庄市的几百名学生代表到车站迎接这些来自唐山的小朋友。孩子们的衣服当时都是破破烂烂的,老师把孩子们接到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给他们洗了澡、理了发,连夜叫上新华服装厂的工人来给他们量衣服,百货商场的同志们也来给他们量了鞋的尺寸。第二天早上全部都做完了,男孩子穿了一身绿,女孩子上身是格子衣服,下身是绿衣服。
随后,育红学校又陆续迎来500多名孤儿,这是全国所有孤儿学校中接收孤儿最多的一所。石家庄人民尽一切努力,给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当时石家庄粮食实行定量供给,石家庄市民是30%细粮、70%的粗粮配给,这里的孩子却是100%细粮供给。这些孩子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上至省委市委各级机关单位,下至工人市民街道大妈,都对这些孤儿格外关爱,各尽所能献上一份爱心,育红学校成了这些孤儿温暖的家。
有三名小姑娘到育红学校时只有六个月大,没有姓名,校长董玉国和老师们商量后给分别她们起名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她们都姓党,是党的女儿,在育红学校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党家三姐妹茁壮成长。

在育红学校,孩子们受到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关怀,每逢节日,省、市各级领导都带着点心、糖果来看望孩子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关怀孩子们成长。唐山市每年都派来慰问团,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
在育红学校,孩子们得到良好的照顾。学校配备有比较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有食堂、浴室、洗衣房、理发室、医务室和缝纫组等。全校二百多名教职员工负责这些孩子的学习、教育和生活服务工作,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他们既当教师、又当家长,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精心培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些孩子陆续在育红学校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学业,长大成人,他们中大部分人又回到了唐山,党家三姐妹也有了美好的前程。1984年6月,随着最后一批孤儿的离开,育红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育红学校的八年中,老师们把这些孤儿当成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也把育红学校的老师当成他们最重要的亲人。如今,当年的孤儿已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当年发生在育红学校一幕幕动人情景让人终生难忘。
危难见真情,育红学校的八年谱写了石家庄人民扶危济困,至善至诚的大爱之歌。
来源:《百年记忆——石家庄100个红色档案故事》
综合整理:陈雨 平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