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与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是对古代中国与外部及西方往来通道的通称。它随着历史长河流淌而变化万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贯通的概念,实际上,也不是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从广义上讲,是指古代中国丝绸输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资贸易互动的一条时间跨度久远、宽而大的线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这条丝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把中国、印度、希腊、古罗马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把古老中国发明的丝绸、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黄瓜、胡萝卜、芍药、石榴、核桃等,沿这条古道传入我国。
石家庄是一座新兴的纺织工业城市,也是全国八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但是许多人恐怕并不知道,石家庄的纺织、桑蚕业源远流长,包括石家庄在内的河北平原与古代丝绸之路和丝绸贸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石家庄不仅是我国桑蚕和丝纺织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在商代到北宋的20多个世纪中,是许多精美的特种丝纺织品的集中产地,在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位于丝路要塞的敦煌不仅在它的壁画中留下了真定城楼的恢宏场面,也曾接待过百代商旅,把石家庄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贩往西域。只是在北宋灭亡后,大量丝织工匠南迁,才使河北中部的丝纺织业逐渐让位于江浙一带。秦始皇时代,真定(治所在今郊区东古城)人赵佗平定岭南,从中原往岭南迁民50万,与南越人杂居,使北方的丝纺织技术随之传到岭南,并在汉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
两汉魏晋时期,石家庄一带的常山郡(治今元氏故城村)、房子县(今高邑县西南)都是北方著名的丝纺织中心。左思在《魏都赋》中曾盛赞“罗绮朝歌,绵纩房子”。同时,盛产于常山郡的“常山细缣”等丝织品也经过敦煌运往西域。
盛唐时期,是途经敦煌的陆上丝绸之路最畅通、最繁盛的时期之一,而河北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丝纺织基地。《通典·赋税》载:全国州郡每年常贡的丝织品共3419匹,其中仅定州(包括今石家庄市的无极、晋州、深泽、新乐等县市)就达1575匹,占全国的46%。河北各州总贡额1765匹,占全国的51.6%。而且在特种丝织品方面,恒州(今正定)的孔雀罗、瓜子罗、春罗、定州的细绫、两窠绫、瑞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等,都是工艺十分复杂的丝织佳品,其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江浙地区,是经长安、敦煌输人西域的丝纺织精品。
北宋时期,河北是宋王朝最重要的丝纺织中心,朝廷在真定、青州等地设立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等特种丝织品,作宫廷贡品或作为与敦煌附近的西夏政权进行贸易的商品。
金朝灭宋,大批技艺高超的工匠纷纷南迁到浙江地区,使真定丝纺织和其他民间手工业有所衰落。
但金元时期,真定成为大都(今北京)南面最重要的丝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也是从大都途经敦煌的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元代是继唐代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条丝路跨越帕米尔高原,途经敦煌来到大都,并沿着太行山东麓来到北方丝纺织品重要产地真定。他在游记中说:真定“是一贵城,居民……恃工商为生,饶有丝,以织金锦丝罗,其额甚巨”。由此大批西域商人途经敦煌来这里进行丝织品贸易,并向当地人放高利贷(时称“斡脱官钱”或“羊羔息”)。明代棉纺织传播到河北并逐步替代丝纺织而成为河北纺织业的主流。曾经创作过中国丝纺织辉煌文明的河北,从此失去了在丝绸之路上显赫的地位,也逐渐与代表东方文明精华的敦煌变得疏远。
来源:史海追踪
综合整理:容文 平立巍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