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气少年披戎装 生花妙笔著文章——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眼中的军人徐光耀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他表示:“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白洋淀是小兵张嘎的故乡,而嘎子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则诞生在著名作家徐光耀笔下。
徐光耀,河北文坛泰斗级的人物,说来实在是低调得过分。他曾在华北联合大学插班求学,是陈企霞、萧殷悉心教导的学生;他曾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是丁玲倾心关爱的弟子;他曾在因缘际会之下,指引昔日的文坛新秀铁凝走上创作之路。他著作等身,特别是《小兵张嘎》被拍成电影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而在这诸多文学成就的背后,是徐光耀在20年军旅生涯中的深厚积淀。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听他讲述农家子弟徐光耀如何在党的关怀下、在炮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 王玉璘 摄
坐在记者对面的殷杰,是徐光耀的忘年交,但更像是他的“头号粉丝”:《徐光耀日记》(全10册)读了十几遍;不惜重金购买徐光耀的“周边产品”;向河北省档案馆无偿捐赠700余件徐光耀和小兵张嘎的相关藏品;最为明显的是,每次提到“徐老”,他油然而生一股不自知的自豪感。2000年,殷杰与徐光耀相识。自此,这位端得起枪、拿得了笔的老者,逐渐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眼中,徐老笔下的涓涓文字,皆是留给后世的珍宝。2012年,他开始倾注心力筹建小兵张嘎博物馆,想为后人展示一段独家视角的真实历史。
讲起徐光耀的军旅生涯,殷杰如数家珍:“徐老曾经两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正确的抉择,第一次,就是决定去当兵。
“1925年,徐光耀出生在冀中平原的雄县段岗村,5岁便没了母亲,和父亲、姐姐、妹妹一起生活。生长在战争年代,少不更事的孩子虽不懂政治,但心里自是有杆秤。他小时候见过的兵,都是那种进村就抢劫、打人,对老百姓横眉竖眼的。可1938年春天,一支不同于以往的部队开进段岗——战士们穿着灰布军装,打着利索的裹腿,排着整齐的队伍。他们见了岁数大的人会亲热地喊‘大伯’‘大娘’,见了年轻妇女就把目光移开;进门后又是扫院子,又是挑水,满眼是活儿。村里的老百姓都喜欢他们。他听大人们说,这支部队叫‘八路军’。
“自从八路军来后,徐光耀整天跟着他们,看战士们跑操、上课、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没几天,八路军的一个班住到徐家,他和战士王发启成了朋友,还‘结拜’为兄弟。谁知,3天后,他的盟兄就随部队开拔离开了,但一个念头却在他的心底萌芽。他冒着被父亲暴揍的风险,说出4个字:‘我要当兵!’
“徐老的父亲徐殿奎是个暴脾气。可作为父亲,他肯定舍不得儿子去当兵。结果,徐光耀连哭7天,时而号啕大哭,时而无声哽咽。他姐姐见状对父亲说:‘兵荒马乱,待在家里,也无非当亡国奴。八路你也看见了,也算是整齐规矩。到那里纵是出了岔子,为了打鬼子,精忠报国,名声也是香的。’徐父这才同意他去当兵。
“徐光耀在私塾先生的带领下去了昝岗镇。当时驻扎在那里的是由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359旅特务营。登记时,连队文书陈德三问他为什么参军?他又紧张又激动,说家里穷,说父亲脾气不好,又说起八路军战士王发启。陈德三问道:‘不是为了抗日吗?’他连忙答:‘是。’就这样,他被分配当上了勤务兵。”
许多年后,徐光耀回忆起这段从军的往事时说,“自己闭着眼睛瞎碰,碰上的却是正正规规的八路军”,“这开脚的第一步,我真算有点运气”。


1943年春,徐光耀(标红星者)与战友在挖壕沟,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那时徐光耀还没有为人民服务这种思想,当兵就是鬼子来了想抗日的朴素意识使然。”殷杰坦言,“他刚参军时,可没觉得部队有多好,这个小八路只有两个再真实不过的念头:一是紧张,连长真的不打人吗?二是孤独,全连没一个老乡,有些南方战士说话他都听不懂。”
就在这两种情绪交织间,徐光耀的连队要移防了。他们在大清河上船,直奔鄚州。路过白洋淀时,少年徐光耀只觉得,“从没有在如此浩渺的水面上泛过舟”,“惊异着这水光接天的广袤天地”。那时他并不知道,日后,自己会与白洋淀结下怎样的缘分。
殷杰给记者讲了一件徐光耀刚当兵时让人心疼的“囧事”:“到了鄚州,部队一路向西南,天天行军。曹连长骑马在前,勤务兵徐光耀紧随其后。他每天就见那马尾巴在眼前晃来晃去。有一天,走了90多里路,他实在走不动了,战士们就叫他抓住马尾巴,让马拖着他走。徐光耀心想,就是被马拖着,也得用自己的腿走啊,他迈不动步了,真想哭啊。最后,还是曹连长把他抱上马背。刚上马时,徐光耀觉得还是骑马舒服。可到了目的地,他的腿胀得动弹不了,胯骨以下毫无知觉,是被人抱下马的。说实话,一个13岁的孩子,这种行军强度,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可正是通过行军,徐光耀慢慢融入了原本让他感到紧张和孤独的连队,人也快乐起来。”
就在刚刚入伍的这一年,徐光耀经历了一场“打得挺糟糕”的战斗。他在散文《热土》中描述了当时的战况:“我从1938年冬季起,便开始接触真刀真枪的打仗了。不过,头几次都是败仗。第一仗,发生在肃宁西关,那是个大雾弥天的拂晓,日本侵略军开着汽车,拖着大炮,在飞机掩护下,向我们驻地围攻过来。连队马上进行抗击,我裹在勤杂人员中先行撤退。晨雾迷茫中,忽地‘咣咣’两炮,碎土和烟柱冲天而起,那声音真大得惊人,比什么炮仗、霹雳都更摧心裂胆,几乎把全身都震麻了。而身后枪声如爆豆,战斗已激烈展开。不一刻,颇具威力的隆隆声从天而降,敌机也来了。幸而大雾茫茫,它不能找到目标。”这一战,徐光耀失去了两名战友,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愈发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徐光耀在参军的同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记者提出,想听听徐老入党的故事。殷杰还没开口,眼中就已满含笑意:“徐老入党说来也很有意思。这还得从一次行军说起……”
1938年在肃宁县西关时,一次,因前一天夜里行军,又闹肚子,徐光耀没睡好,午后躺下就睡着了。醒来后,他发现东厢房有几个人正在开会。徐光耀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看迟到了,既愧疚又怕被批评,就悄悄进去找个地方坐下“开会”。会场的人看到他来了,满脸诧异。
一个人问:“徐光耀,你来干什么?”
他答:“你们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知道我们在开什么会?”
他答:“你们开什么会,我就开什么会。”
大伙笑着说:“我们开的是党员会。”
他问:“你们开党员会就不让我参加了?”
一个人说:“你还不是党员。”
他气得差点笑出来,喊道:“竟说我不是党员。我都参军好几个月了,竟说我不是党员!”
路文书笑着把徐光耀拉到一边仔细解释了一番,他才知道部队里原来还有党员和非党员之分。随后,他将一纸申请递到指导员手上。指导员说了句:“你才多大呀?”徐光耀回答:“牛大马大,能打鬼子吗?”
“很快,徐光耀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殷杰笑着说,“其实,党组织能这么快同意他入党,离不开他平常做事踏实、认真、肯用心。”


不同版本的《小兵张嘎》 河北省档案馆藏
徐光耀创作出了《周玉章》《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少小灾星》《四百生灵》《望日莲》《新兵马强》等多部优秀作品,成为人们口中“写兵的人”。20年的军旅生涯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底蕴,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让他的作品深沉厚重。冀中老乡眼中的八路军,虽知战争残酷、枪炮无眼,却愿意为苍生解放拼死一搏;而徐光耀眼中的冀中老乡,“缺个什么东西只要你开口,没有不给的。别说东西了,连命有时也要舍”。
殷杰告诉记者:“老百姓在徐老心中太有分量了。他当兵这些年,被许多素昧平生的老乡温暖过。当日寇制造的巨大恐惧笼罩在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头上时,他们遇见八路军眼神躲闪,不敢像以前那样笑脸相迎。但是,当遇到鬼子把刺刀架在脖子上的那一刻,他们却宁死也不会把身边的八路军指认出来。徐光耀好几次都是在老乡的庇护下死里逃生的。


1948年12月,徐光耀在随杨成武兵团进军张家口途中,拍摄于怀安。
“那应该是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为了保存力量,徐光耀等人奉命外转到山区。他被分到北冶庄头村开明地主宋葆真家。因鬼子进出频繁,他前半夜没睡踏实,再一睁眼,天已大亮,起来一看,树下、土坑、道沟都已趴满了鬼子。全体村民要去广场上集合。男人们被要求站成4排,谁都不愿意往前站,争着往后挤。徐光耀不是本村人,又不是老百姓,村民们心知肚明,但大家都有意让着他,使其排在了第四排接近末尾的最有利于隐藏的位置上,矮个子敌人甚至很难看到他。鬼子说,要从这4排男人里挑出10个人,没想到,最后一个还是选中了徐光耀!3个人先被叫到梢门洞里,几分钟后,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和棍棒捶打的声音混在一起传出来。然后,又有3个人被叫过去,也是一样的经历。徐光耀心知,老乡们正在遭受严刑拷打,而被逼问的,必是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干部的消息。他知道这回插翅难飞。时间一久,用刺刀逼堵他们的3个伪军开始懒散起来。有2个老乡分别不失时机地凑近2个伪军,说愿带他们去家中藏钱处取钱,4个人就离开了。这时,还剩下徐光耀和另一个半大孩子,那孩子详细而急切地说着家中藏钱的位置,希望也能像前两个村民那样回家。徐光耀心想,这回真完了。一则,他没钱;二则,他口音不对。他当时不知道的是,看着他俩的那个伪军其实很恼火,别人都‘赚钱’去了,唯独他没‘着落’,跟那孩子走吧,徐光耀便无人看管。于是,他对两人搜了身,也没搜出一点值钱的东西。但搜身时又让徐光耀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衣服里面套的可是旧军装,一旦被伪军发现,身份就暴露了,好在伪军搜身也是草草了事,闹了个‘有惊无险’。不一会儿,徐光耀他俩被叫回广场跟大伙站在一起听训话,他这才脱险。”


1957年,徐光耀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徐光耀把这段经历详细地写在日记中,并评论道:“其实,那孩子何必苦苦哀求,他只消把眼珠儿稍斜,给伪军使个眼色,暗示他旁边这个人就是‘八路’,立即就解脱了。然而,我这样想,便是对那孩子和老乡们的屈心侮辱。在他们面前,我当时就能感觉到,杀不完老百姓,就杀不完八路军。”
在采访结束前,殷杰对记者说:“在当兵的日子里,徐光耀不知道有多少次为身边战友的事迹、乡亲的情谊所感动。他想把亲历的有血有泪的故事写出来。于是,他作出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抉择——向部队领导请示,从事文学创作相关工作。当然,这是后话。”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在《碧树苍生》一文中,动情讲述了她的文学启蒙老师徐光耀。文中还提及:“徐光耀是一名战士。因为母亲早逝,他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成人之后就把八一建军节确定为生日。”今年的建军节即将来临,祝愿身经百战、能文能武的老战士徐光耀“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文中所示图片(除标注外)为受访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7月26日 总第4167期 第一版
来源:《中国档案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