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工作制——工人权益胜利的曙光
1933年2月12日,那是正太路工人难以忘怀的一天,500多人齐聚扶轮学校,参加正太路工会理事、监事联席会议,热烈庆祝从2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八小时工作制。在路权未收回国有之前,正太路工人每日工作时长在十小时以上。漫长的工作时间犹如沉重枷锁,套在工人的脖颈上。他们在昏暗的车间、嘈杂的铁轨旁,挥洒着无尽的汗水,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极大的折磨。长时间的劳作不仅让他们疲惫不堪,还严重压缩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剥夺了他们提升自我、陪伴家人的机会。
然而工人阶级从未屈服,经过不懈的抗争与努力,尤其是在“二七”罢工中,他们以团结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向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发起挑战。终于,他们迎来了八小时工作制的胜利,这是无数工人用汗水与坚持换来的成果,是他们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伟大胜利。
在联席会上,正太路工会主席施恒清致词,那一字一句中饱含着对工人同胞的关切,对这来之不易成果的珍视。正太铁路局局长王懋功等也相继演说。这一制度的推行,客观上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会议在代表们高呼“王局长是为工人谋利益的局长”、“全路员工联合起来”、“努力生产救国”等口号中结束。这些口号,不仅是对当下成果的喜悦表达,更是对未来的期望与决心。
八小时工作制的实行,意义深远。它保障了工人的基本休息权利,让工人们在工作之余有时间恢复体力,充实自己,提升生活质量。这一变革也为工人阶级争取其他权益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让工人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生产效率也会相应提高,进而推动整个铁路事业的发展。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生产救国的口号更具现实意义,八小时工作制为工人更好地投入生产救国提供了可能。
回顾这段历史,八小时工作制的实行是工人阶级奋斗的里程碑,它见证了工人阶级为权益而战的坚韧,也激励我们在追求公平、正义与合理权益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来源:《石家庄今日回眸》
综合整理:容文 平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