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河(汊河)
太平河位于石家庄市区北部,与正定县交界。原称汊河,发源地分别为井陉县南平旺和鹿泉市北白沙,据记载于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开凿,又称“古运粮河”。日伪时期修建“石津运河”,同时为防止“古运粮河”及太平河洪水进入石家庄,开凿疏导两河洪水入滹沱河,于是形成汊河中下游段。整治前汊河河道宽40~50米,行洪能力仅为120mm/s~160mm/s,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96·8”洪水时,由于汊河泄洪不畅,致使包括省委党校在内的许多单位、村庄被淹,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由于过去区域内没有规划的排水系统,各村以及各单位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入滹沱河、汊河、小青河,或直接渗漏至地下,成为影响城乡居民用水安全的一大隐患。此外,区域内还屯积着数百万方的垃圾,仅汊河两岸就有280万方,其中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90%,工业及生活垃圾占10%。这些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品位,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石家庄,于2003年、2004年分别启动了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和石家庄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工程。其中,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西起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中线,东至京深高速公路,南、北分别以石太高速公路和滹沱河北大堤为界,总规划面积约53平方千米。建设内容包括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滹沱河太平河生态防洪和滹沱河防护林三大项目,总投资14.6亿元。石家庄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工程北起田庄桥,南至五支渠,全长24.6千米,总投13.7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南北泄洪渠整治工程、防洪堤除险加固工程、污水改造工程、生态景观建设等。两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构筑起了石家庄市的一道防洪屏障,而且形成了环市区西北部全长35.6千米的太平河绿色生态景观线,为改善石家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治后的太平河,其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太平河行洪能力大幅提高,防洪标准达到了50年一遇,消除了石家庄市北部汛期防洪的一大隐患。二是水源地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地下水的净化为城市居民安全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三是随着太平河全线蓄水以及两岸绿化带的逐步实施,已形成水面面积245.5万平方米,两岸绿化面积365.8万平方米,构筑了石家庄市北部特有的郊野风光带,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处休闲娱乐的优良场所,每天都吸引大批市民纷纷前去观光、垂钓、放风筝,天鹅、黑鹤、白鹭等野生鸟类频繁光顾栖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由于该工程在生态环保以及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相继荣获了2006年度市长特别奖、河北省第4届人居环境奖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供稿:李敏
素材来源:《石家庄地名志》(城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