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情悦读 

方北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6日 字体:
分享到:
 
方北村,位于石家庄二环以内城区的东南部,体育大街、裕华路一带,隶属裕华区,全村占地0.4平方公里,有两千四百多户。方北以张姓为主,曾出过一位清朝的进士
村名的由来:“防避”、“方璧”到“方北”
  方北村紧邻石家庄的环城水系—民心河。早在几百年前,这条河叫作东运粮河,当时是为了将北方的粮食运往南方而修建的。相传,方北村的村民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过来的,居住在运粮河的西岸。由于方北村这个地方地势低洼,冶河从村边流过,每逢暴雨、连阴成涝,处在泄洪口上的方北村就要面临洪灾的困扰。于是每到涝期,村民们总是互相提醒要“防避”,即防止灾难、避免受害的意思。 

  《宋史·河渠志五》中有记载:“咸平五年(1002年),河北转运使(相当于河北省省长)耿望,开镇州常山镇南河水入洨河,至赵州。”沿河设置管理漕河的军事机构,方北、北宋都是当时这条漕河岸边的运输码头。可能后人赋予这个名字“防备”、“不送”之类的名号,后来便演变成“方北”、“北宋”。
  俯瞰方北村,它是一个近乎方正的村子,宛如一块儿美玉。因此后来“防避”就逐渐改叫“方璧”。方璧村原隶属获鹿县,而获鹿县方言中的“璧”读作“bei”,于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北”。
方北走出去的扬州知府 

  张廷瑞,生于清朝嘉庆六年(1802年),居住在方北村的东北角一带,俗称大门里。在道光年间,张廷瑞先后两年分别考中辛卯恩科举人和壬辰恩科进士,之后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扬州知府。在清朝,扬州的胡萝卜十分稀少,百姓们舍不得吃,把他们当做上品招待宾客。张廷瑞到扬州后十分纳闷儿:这胡萝卜在石家庄是非常普通的农作物,家家户户多的很。自此,他便经常下到田间,查找原因,并亲自领官员回到方北老家,考察和学习胡萝卜种植技术。再回到扬州后,张廷瑞带领官员百姓悉心研究、种植生产,最终扬州胡萝卜产量大增。
张家祠堂的曾经辉煌

 
  张廷瑞作为方北村走出去的知府,方北人自然引以为豪。张廷瑞死后,村里人为他修建了张家祠堂。祠堂是起脊大瓦房,房顶和四角为铁质龙爪。祠堂门前的两个石桩原来竖着两杆大旗,旗杆上有两个风斗。张家祠堂的铁质龙爪、“双杆双斗”不是任何人都可使用的,都显示了其尊贵地位。当时,达官贵人进入方北村,都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徐大辫子”传武功
  徐大辫子,是张廷瑞的贴身侍卫,是山东人,不是方北村人。此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将张廷瑞护送到扬州上任后,就独自返回方北村,为张家看家护院。方北村里的年轻人拜徐大辫子为师,学习各种拳术和兵器。自此,方北便有了武术。
西五里人眼里的“方北师傅”
  过去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规模较大的祭神活动,叫做“打醮”。打醮活动都要请各村的武术班、戏班和各种民间艺人表演助兴。西五里村的村民经常受到邻村一些混混的骚扰,在一次打醮活动中,西五里村又被几个会点拳脚的寻衅滋事。双方交手,西五里村难以对付,这时路过的方北武术队,便上前劝阻。几个混混不服,方北队员看不惯他们的嚣张气焰,三下五除二把他们全部撂倒,混混们丧胆而逃。
  西五里村人感动方北武术队的高尚武德,提出拜师请求。拜师之后,西五里村的武术水平提高了很多,也安定了许多,两村的关系愈发紧密。方北与西五里村的武术情缘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西五里村把方北男女老幼尊称为“师傅”的传统永不改变。虽然现在练武的人少了,但是“年年去拜年、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今日方北
方北村作为石家庄最早的城中村之一。1991年,市区规划的主干道裕华路,把方北村一分为二。1994年,首批回迁户搬进了楼房。如今,方北村民们已全部住进了高楼,成为了“三年大变样”以来石家庄市第一个实现拆迁户全部回迁的村子。

 

方北村靠着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把方北建成了省会市区东南的经济商圈。剑桥春雨、北国超市、曲美家具、方北购物广场等一大批集居住、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商业业态,形成了沿体育大街和裕华路两侧商贸大型城市综合体。
 
来源:石家庄发布